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趋向高质量与可持续模式,政府、各行各业和公众对ESG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所谓ESG,是“环境保护”(Environment)、“社会责任”(Social)、“公司治理”(Governance)三个英文首字母的缩写。其在2004年由联合国全球契约(UNGC)首次提出,如今已是评估企业经营的重要指标,同时也为投资者衡量一家企业的价值提供了新的参照。
7月25日,在中国经营报社举办的2023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,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张平作主题演讲时表示,ESG在中国不仅仅是信息披露问题,更是一个重要的中国经济转型战略。
《A股上市公司2022年度ESG质量报告》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6月17日,A股共有1758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2年度ESG相关报告,占比约为33.76%。相较2021年度的1468家,数量明显增加。
ESG推动创新和可持续
在此次论坛上,张平对中国企业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,他指出,在股东主义时期,企业追逐低成本化的规模扩张,为特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崛起,整个投资理念、体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张平认为,ESG源于责任投资,即投资必须对社会负责,对环境污染负责。互联网更广泛地打开了企业边界,员工、客户、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被纳入,由此形成了新的客户关系,建立新的生态。而后来,随着ESG的引入,环保、绿色供应链一系列关于循环经济、节约能源等方式亦被引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。在此过程中,利益相关者和ESG对创新组织形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,包括创新导向、创新合作、风险管理和声誉价值。这些影响可以推动组织朝着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价值创造的目标迈进,并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稳定性。
从股东主义到利益相关者,再到ESG,不再是过去注重规模、低成本、利润、纵向管制、企业边界清晰的一套成本核算模式,而是企业为了生态创新而努力推进的新发展模式、一套新的内在运行体制。目前来看,ESG信息披露更多涉及的是企业如何在新的互联网时代打开更多边界,引入更多的利益相关者、更多的社会因素,建立更好的生态,形成更好的创新模式,从而获得金融便利和资产溢价,对公司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驱动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一套机制中,本身蕴含着一些重要战略,比如节约战略、全球化战略。
此外,中国监管部门在推动ESG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,比如鼓励和逐步强制ESG披露,支持公司组织体制向ESG过渡。
张平表示,在监管部门渐进式改革之下,ESG在中国形成了三个特征,即内生化、主动性、溢价性。目前中国大量的上市公司开始主动披露ESG,也越来越自觉地认为ESG可以内生激励企业。
规模低成本化转向ESG创新生态
基于原来在和平促进发展、世界是平的全球统一规制的背景下,中国经济以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实现了高速发展,各个企业也在全球进行了规模化生产。
公开数据显示,2021年,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出口贸易中的份额提升至16.2%,达到顶峰,在这之后出口份额在2022年回落至14%左右。张平分析认为,中国经济以出口导向工业化的阶段,已经逐步完成。
张平指出,到了2022年,一系列发展环境开始变化:原来的全球化规制开始转向区域联盟化、友岸化、分散化、近岸化;全球价格上涨、低增长、高利率、信用收缩,全球经济挑战大,中国经济基于全球化下的技术进步依靠干中学的引进模式、利润基于规模——低成本模式也需要随之改变。
“随着全球化叙事转变,中国传统的这种规模扩张必然要转向创新的发展。”张平说。
张平进一步认为,从过去的基于规模推动的经济逐步转向基于创新的经济,新的“两化”给出了新的一系列的战略,比如基于ESG的绿色战略,还有数字化转型,现在都并称为全球化新适应战略,也就是节约化战略。其中,绿色战略直接能给企业在能源成本、环保成本上、参与全球供应链方面,带来新的益处。同时,企业积极披露ESG、积极推动战略转型,更有助于获得绿色金融等一系列长期、比较便宜的资本支持。
“企业从股东主义逐步转向利益相关者,再转向ESG,才能在制造业达到顶峰过后逐步调整为以创新驱动的ESG新公司体制,从而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健。”张平说。
(文章来源:中国经营网)
标签: